美瑶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美瑶小说网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56章 秦本纪(十八)

第56章 秦本纪(十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秦惠文君元年,楚国、韩国、赵国、蜀人来朝拜。

秦惠文君二年,周天子派人祝贺。

秦惠文君三年,举行冠礼。

冠礼是二十岁,这样也能让我们反推秦惠文君的年龄,他反对变法的时候,最大也就是个十来岁的娃娃,说不定是个三五七八岁的娃娃。

秦惠文君四年,天子致“文武胙”。实质呢,就是给分了点腊肉,代表什么呢?我非常认可你啊。其实没什么大的意思,毕竟周天子实质上影响力有限。这一年齐国、魏国称王。

要知道之前诸侯国都是公侯伯子男,都是臣,明面上都是承认周天子的领导权的。现在这块遮羞布被扯开了。

这里还有个小曲折。秦国变法后越来越强,魏国却在对秦国齐国等国家的战争中,越来越处于弱势,干脆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毕竟周天子还在,自己称王名不正言不顺,舆论压力还是很大的,咱俩做难兄难弟啊。这就是“会徐州相王”。魏惠王也改此年为后元年。

要说称王的,除了周天子,也就是楚国自楚武王以来一直称王。现在北方的这些国家居然也称王,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魏惠王后二年,楚威王领大军攻打齐国,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打齐国。本来嘛,大家名义上都是哥们,你现在非要升级到叔伯辈,太侮辱人了!所以,揍你没商量!

秦惠文君五年,阴晋人犀首做了秦国的大良造。这里所谓的犀首,实质上是指魏国人公孙衍,公孙衍据说是跟张仪旗鼓相当的一位人物,也是位纵横家,在秦国的时候想着怎么让秦国争霸,到魏国以后就想着怎么把秦国挡在西边别跑出来。不过他留下来的事迹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双面间谍,或者就是个单纯的政治家。

说起来商鞅也好,公孙衍也好,张仪也好,甚至包括更早的百里奚、蹇叔,后面的李斯,都是外国人,都做到了相当高的位置。秦国为了强盛,成为了一个相当开放的国家,这些人也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真的验证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至于为什么只有这些外来的和尚才真的把经念下去了呢?我猜测大概有两种个原因,第一,本国人知根知底,你要从底层爬到高层,不但使绊子的人多,更容易被看不起,谁不知道谁呀,缺少神秘感和尊重;第二,本国人利益相关团体太多,盘根错节里,不知道谁就能成为你的弱点,牵住你的手脚,让你动弹不得,但外来的人光棍啊。所以,这些有大本事的人,在国内混不下去,到国外去找机会,找到的名垂千古。找不到的当然就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了。

秦惠文君六年,魏国晋献了阴晋,秦国把阴晋城改名宁秦。

秦惠文君七年,公子卯带兵跟魏国打仗,俘虏了魏国的将领龙贾,斩首八万。这里的公子卯有人说是之前被商鞅骗到俘获得魏国将领,被骗到秦国,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投靠了秦国。至于原因,据说是因为魏国没有把他交换回去而是立了别的公子做太子(吐个槽,就你这被商鞅骗得这么结实的智商,把魏国交给你你守得住吗?)。也有人说这里是笔误,真带兵的是公孙衍。不管是谁,魏国败得很惨就是了。

秦惠文君八年,魏国交出了河西之地。

我们看秦国的历史,河西之地是提了又提争了又争,从秦国对晋国到秦国对魏国,反反复复,为什么这块地就这么被一遍又一遍的抢来抢去呢?第一,秦国不过黄河的话,他走不出去,过了河西之地,才能到黄河边上;第二河西之地是产粮区,产粮区在古代的意义我们不必过多强调,没有粮食打个屁的仗啊。多一块种粮的地,是稳定国家的一大助力。

秦惠文君九年,秦军渡过了黄河,夺取了汾阴、皮氏。这时候魏国的君主还是魏惠王。秦惠文君跟魏惠王在应地会面。然而一切都不能阻止秦军东进的步伐,同一年,秦军围攻焦城,焦城投降。

秦惠文君十年,张仪担任秦国相国。

说都说到这里了,我们简略讲讲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算是王族的庶枝,至于为什么他姓张不姓魏,应该是有个我们不太清楚的故事。说起来他们祖上是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毕公高后来被封到毕国,以毕为氏。之前我们讲颛顼帝的时候讲过姓氏的由来,氏是姓的继承或者分支,可能随着封地、官职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支就成了姬姓毕氏。后来毕国灭亡,毕公高的后代毕万逃到了晋国,跟随晋献公做事,被封到魏地。后来晋国内乱,毕万的孙子魏隼跟着晋文公重耳流亡了十九年,回到晋国后成了魏氏,若干年后,魏氏封疆裂土建了魏国。张仪这一支应该也是不知道什么缘故,改成了张氏。

既然祖上是王族,应该也不会太差,能有余力跟名师鬼谷子去学习。但又因为连姓都改了,大概率家境也太强不到哪里去。比上不足,不足的可能有点多,比下有余,余的可能有点少。最少针对张仪的野心来说远远不够。

我们之前讲过,很多能人在本国都找不到发展的空间,张仪也一样,国内没有发展空间,于是走出国门。开始,张仪在楚国令尹(相当于相国)昭阳的门下做中下等门客,据说也曾经同楚国的相国一块儿喝过酒(可能大聚会曾陪在尾座)。后来昭阳丢了楚王赐给他的和氏璧,府内的下人认为张仪“贫无行”(穷鬼并且品行不良),就认为一定是张仪偷的,打了他好几百下。张仪不服,又没有确切证据,但是张仪也混不下去了,就离开楚国。

张仪的妻子很悲愤,就说:“你要是不读书、不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张仪对着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老婆又气又笑:“还在。”张仪说:“这样就够了。”只要舌头还在,能说话就行。

还是那句话,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别人不了解他,作为同学的苏秦很了解张仪的能力。

苏秦本身是东周人,学习了本领后周游列国,还是穷困潦倒。回到家家人/妻妾都笑话他不事生产,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苏秦就开始琢磨姜子牙著作《阴符》,学了一年,琢磨出合纵连横之术,觉得可以游说当时的君王了。但是当苏秦在洛阳求见周显王,显王周围的大臣认为苏秦的为人不行而瞧不起他,因此周显王并不信任他,苏秦就跑到了秦国。

他去的时机不是那么对。惠文君刚刚车裂了商鞅,对外国人还不是那么友好,再加上苏秦的游说说兼并列国、称帝,结合秦国的情况,秦惠文君认为时机不成熟,混了好几年,苏秦没混出名堂,穷困潦倒,只好跑到赵国。

当时赵国的君主氏赵肃侯,宰相是赵肃侯的弟弟安平君赵成,赵成很不喜欢苏秦,苏秦只好再次收拾行李踏上征程。这次他到了燕国,熬了一年多,见到了燕文侯。

苏秦游说燕文侯,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接着批评燕国的战略错误:担忧千里之外的秦国,却不担心百里之内的赵国;燕国受到赵国的威胁要大于秦国,所以要联合(依托)赵国来保全燕国。最后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结为一体。我有靠山,你有边疆稳定,两个国家合起来的力量优于各自为战。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

赵国的相国赵成已经去世,苏秦详细分析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指出赵对韩魏的战略相依关系,进而说明了自己的合纵主张: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并建议赵国组建六国联盟和力抗秦,这样一来,六国一体,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赵国的霸主事业也就成功了。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

苏秦还在赵国的时候,是秦惠文君七年。秦惠文君派公孙衍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萌芽期的联盟。

苏秦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张仪到来后,苏秦却故意不理不睬,并当众羞辱后打发他离开,张仪又羞又气,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文君。秦惠文君十年,秦惠王任命张仪为宰相,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出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知道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并许诺在苏秦当权时不攻打赵国。只是说不打赵国,别的国家该打还是要打的。我们要认清一件事,打哪里并不是张仪能决定的,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秦惠文君的决定。这时候公孙衍被张仪逼到了魏国去,在魏国也主张东方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秦国。

就这样,苏秦在东方各国搞大串联,想着把这些国家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东进;西方张仪就出主意看看怎么能不断地为秦国从东边南边多撕点肉下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